信息管理研室编
2011年8月20日
适用专业 |
层次 |
总周数 |
学
分 |
课 程 性 质 |
实验类型 |
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|
本/专科 |
2周 |
2 |
实践课 |
综合技能实验 |
先修课程 |
管理信息系统 |
|
一、课程的地位和作用
1 地位和作用
本课程是继《管理信息系统》等课程后的高层次的必修专业实验课程,它是《管理信息系统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,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。因此,课程设计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。
2 完成培养方案中哪项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培养要求
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系统地回顾、整理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,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,学会如何并将MIS开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、方法和工具融会贯通地进行灵活运用;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方案,分析设计方案的不足及改进方向,为撰写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打下坚实基础。
二、课程的目的和任务
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回顾、整理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,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,并将MIS开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、方法和工具融会贯通地进行灵活运用。同时,还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际问题的工作环境和各种困难,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。
三、课程内容和要求
1、设计项目内容要求
以下是本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内容,按系统开发步骤顺序排列。根据所选题目和其它实际情况的特殊要求,指导教师可以对某些内容作适当增补和删除。
(1)系统的初步调查:组织机构的调查、系统目标的确立、管理功能的识别等。包括作组织机构图、功能流程图、各项功能的描述、简明功能与组织的关系等。
(2)初步方案及可行性分析:确定初步方案,并写出可行性报告。
(3)系统详细调查:组织机构、业务流程、决策方式、报表形式、统计数字等
(4)系统分析:确定系统的详细目标、环境分析、现行系统问题分析、业务流程分析、数据特征分析、数据流程分析、选择控制和决策模型等。包括绘制业务流程图、数据流程图等。
(5)逻辑设计:分析数据关系、分析数据处理内容等。包括建立数据字典、处理逻辑的说明等。
(6)物理设计:模块结构图的设计、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、代码设计、输入/输出报表格式的设计、程序流程的设计、计算机配置方案的设计等等。画出各相应的设计图。
(7)编写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》:根据以上系统开发的内容,将系统调查、分析与设计等各步结果按以上顺序整理成完整的书面报告,并附上各种图表和程序清单,以及资料来源。
(8)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报告的模板采用“管理系2010届毕业论文模板(new)”。
2、设计项目选择说明
下列每个题目由一组同学完成,每个同学选择下列一个题目(选择同一个题目的人数不能超过题目后的注明人数)后,将题目上报给指导老师,由老师分组。
(1)、 宾馆管理系统(3人)
(2)、 仓库管理系统(3人)
(3)、 销售管理信息系统(3人)
(4)、 工资管理信息系统(3人)
(5)、 物业管理系统(4人)
(6)、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(4人)
(7)、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(4人)
(8)、 教师档案及教务管理系统(3人)
(9)、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(2人)
(10)、 自拟题目需经指导老师同意
四、阶段划分及组织管理
1、主要阶段及其划分:
本实习课程用时两周。主要分六个阶段进行:
第一阶段:课程介绍与选题指导(4学时)
老师讲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、考核方式、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,设计文档的内容与文档撰写的格式要求。(2学时)
老师发布项目指南,学生自愿分组,收集资料,确认选题。(2学时)
第二阶段:项目调研与可行性分析。(6学时)
项目调研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
(1)系统的初步调查:组织机构的调查、系统目标的确立、管理功能的识别等。包括作组织机构图、功能流程图、各项功能的描述、简明功能与组织的关系等。
(2)初步方案及可行性分析:确定初步方案,并写出可行性报告。
(3)系统详细调查:组织机构、业务流程、决策方式、报表形式、统计数字等
第三阶段:系统分析。(6学时)
系统分析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确定系统的详细目标、环境分析、现行系统问题分析、业务流程分析、数据特征分析、数据流程分析、选择控制和决策模型等。包括绘制业务流程图、数据流程图等。
第四阶段:系统设计。(14学时)
系统设计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完成系统功能结构设计(功能模块图、功能模块说明)、系统配置方案选择与设计(系统开发环境、软件配置、硬件配置)、代码设计、数据库设计(概念设计、逻辑设计、物理设计)、输入输出设计、报表设计等;。
第五阶段:撰写文档。(6学时)
撰写文档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完善在项目调研与可行性分析阶段、系统分析阶段以及系统设计阶段的相关文档,撰写系统实施(实施前工作准备、人员与组织管理、资金与进度管理等、新旧系统转换)、系统运行与维护(系统运行管理、系统维护等)等方面的解决方案,并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总结。
第六阶段:答辩。(4学时)
2、人员组织与项目确认。
学生个人或小组选题确认以后开始做题。
五、实验所需条件
1、互联网
2、Office 2003
3、SQL Server数据库
六、考核要求
1、考核方式:考查;
2、考核内容或成绩构成:考核成绩由考勤、考查成绩、实习报告三部分构成;
3、评分原则和依据:
平时考勤占30分:迟到、早退一次扣2分;旷课一次3分。
设计报告50分:根据报告的内容、质量、工作量、是否存在抄袭、是否有创新等综合评估;
结题答辩20分: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评定。
根据每组学生开发的MIS的工作量大小、完整性、完成质量、合理性诸方面综合评定成绩,并注意结合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来给每位学生打分
七、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
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有关系统规划、系统分析、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中的诸多理论与技术。重点是系统分析方法、数据库理论、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技术、代码设计、输入/输出设计、模块设计方法等。
参考书:
(1)薛华成主编.管理信息系统(第4版)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3
(2)邝孔武,王晓敏.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3
(3)张基温.信息系统开发案例(第三辑)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1
(4)黄梯云主编.管理信息系统(第3版)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3
八、其它
允许适当借鉴一些开发得较好的实例,但必须绝大部分为自主开发。教师注意加强实验中间环节的管理,督促学生积极参与、自主开发。
学时分配表
教 学 内 容 |
讲授学时 |
实践学时 |
建议总学时 |
第一阶段:课程介绍与选题指导 |
2 |
2 |
4 |
第二阶段:项目调研与可行性分析 |
2 |
4 |
6 |
第三阶段:系统分析 |
2 |
4 |
6 |
第四阶段:系统设计 |
2 |
12 |
14 |
第五阶段:撰写文档 |
2 |
4 |
6 |
第六阶段:答辩 |
0 |
4 |
4 |
合计 |
|
|
40 |